記者邱玉珍 / 專題報導


(圖/楊家森醫師提供)
高雄長庚醫院淋巴水腫中心在主任楊家森醫師帶領下,再創新猷,2022年6月發表一篇重磅論文,推翻過去認為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可利用逆流的淋巴液(retrograde lymphatic flow)增加LVA術後改善的觀念。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外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 13.4,外科排名 5/211, 2.4%)。

(圖/楊家森醫師提供)
楊家森醫師表示,此篇論文將改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吻合方式,建議全球此領域專家學者,只能以順行的淋巴液(antegrade lymphatic flow)吻合術式,例如「端對端」(end-to-end)及「端對側、順行」改善淋巴水腫。因為目前利用引流逆流淋巴液的手術方式,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導致預後變差。
目前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分為「端對端(endto-end)」、「邊對端(side-to-end)」、「邊對邊(side-to-side)」及「端對邊(end-to-side, antegrade/retrograde flow)」等四種術式。傳統觀念認為「邊對端」是最好的術式,只需進行一個吻合,即可同時引流antegrade及retrograde的淋巴液,達到一石兩鳥的效果。
邊對端 目前被醫學界視為最佳術式
楊家森醫師表示,雖然「邊對端」與「邊對邊」也具有同樣的效果,但比例上「邊對端」並不常見,因為大部分靜脈比淋巴管大很多,病患的淋巴管最少要與靜脈大小一致或是更大,才能執行此術式。而「邊對邊」更是少見,由於受到淋巴管及靜脈相對距離的限制,過去LVA很少用此吻合方式來解決淋巴水腫問題。
過去進行顯微重建的醫師大多認為執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式時,最好的術式為「邊對端」吻合,從2012年至2020年的文獻資料中可查詢到至少有五篇相關論文指出,「邊對端」的LVA吻合手術最能達到療效。更有多篇letter to the editor提及如何簡化超顯微手術執行邊對端的術式,以方便更多顯微重建醫師執行。
雖然「邊對端」被醫學界公認為是最好的淋巴管靜脈吻合術,但楊家森醫師以2016年至2018年利用LVA治療100位病人的臨床案例分析,在730條LVA中包括30個「邊對端」吻合,其中有7個吻合在術後有靜脈血回流至淋巴管腔的現象(venous-lymphatic reflux, VLR)。
而根據Baumeister et al. 在1990年所發表在刊登於PRS國際知名期刊的論文:「Treatment of lymphedemas by microsurgical lymphatic grafting: what is proved?」亦提出應盡量避免VLR後所引起的血栓,因容易降低淋巴管通暢率。因此楊家森醫師對於是否應執行「邊對端」吻合術產生質疑。
試驗端對端術式 有效改善淋巴水腫
為解決「邊對端」吻合術後發生VLR的現象,楊家森醫師試圖從手術中尋找答案,當團隊執行LVA手術時,將淋巴管近端用血管夾夾住以避免antegrade 的淋巴液流向近端淋巴管,發現淋巴管的antegrade流速非常強,可將靜脈血沖刷至近端,避免VLR也防止可能引起的栓塞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當靜脈血有逆流時,近端淋巴管必須用血管夾夾住,以利antegrade 的淋巴液完全導向靜脈來對抗靜脈血回流至淋巴管。
他解釋,相對於近端淋巴管壓力低,大部分antegrade流量傾向流往壓力低的近端淋巴管,無法回流到靜脈將血液沖往近端,導致靜脈血回流到淋巴管腔,進而影響到淋巴管的通暢。術中團隊決定將近端淋巴管結紮,轉變為端對端的手術方式,改善病人的淋巴水腫。此一重大發現,推翻傳統認為邊對端是最好的吻合方式。
高長團隊使用統計配對進行研究 證實利用retrograde淋巴液無優勢
楊家森醫師表示,2020年團隊發現「邊對端」的吻合方式並非最優的吻合術後,便積極想近一步證實利用retrograde 淋巴液是否能讓病人有更好的療效及預後,高雄長庚淋巴水腫中心團隊針對過去進行不同吻合術病人,以統計配對方式進行對照組研究,證實利用retrograde淋巴液並無優勢,反而減低術後改善的程度。
高雄長庚淋巴水腫中心團隊將病人經由統計配對後得到兩組病人各26位,這兩組病人條件一致,包括年齡、性別、癌別、身體狀況及接幾條淋巴管,一組病人接antegrade及retrograde,另一組病人只接antegrade的方向。
團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經過半年後,兩組病人體積減少的情況差不多,分別為21.1%與22.5%。一年後,團隊發現同時嫁接antegrade及retrograde的病人,體積只減少15.6%,而只接antegrade可達27.1%。由此證明,只接antegrade的效果比較好。
至於為何只需接antegrade方向?楊家森醫師解釋,接完retrograde會產生兩種情況,一個是接完之後淋巴管壓力減低,淋巴管管徑恢復正常後,淋巴管的瓣膜功能亦可恢復正常。另一個情況是淋巴管管徑無法恢復正常,瓣膜功能保持異常,但因淋巴管沒有類似靜脈會形成網絡,所以當retrograde淋巴管液體流完之後,亦無其他淋巴管來持續補充淋巴液,這兩種狀況皆代表retrograde淋巴液的流量皆為暫時無法持續。
楊家森醫師解釋,因為retrograde吻合處皆在靜脈近端,若VLR發生時易導致靜脈近端發生栓塞時,很可能進一步影響位在遠端antegrade吻合處,反而減低術後改善的程度。
楊家森醫師統計過去298位接受LVA的病人,總共找到1874條淋巴管、執行2145條吻合手術,其中271條為retrograde吻合手術,以一條淋巴管吻合約需半小時估算,以目前得到結論,總計花費135小時。因此日後只需執行若能利用「端對端」及「端對邊」antegrade的吻合,不僅可節省手術時間,更可以讓病人有良好療效及預後。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單側下肢淋巴水腫 影響對側肢肌肉水腫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超顯微手術300例躋身全球六個淋巴疾病手術卓越中心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淋巴水腫不必切除腫脹部位! 高雄長庚發展超顯微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淋巴水腫LVA 治療研究傳捷報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改寫全球淋巴水腫治療準則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楊家森領先全球 提出LVA黃金標準數字
延伸閱讀 : 【蘋果新聞網】海洋弧菌肇禍!嘉義漁民右腳腫如象腿,醫師「體內造路」助重生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靜脈吻合術中逆行吻合對於癌症相關下肢淋巴水腫的影響:回顧性隊列傾向評分匹配結果分析
延伸閱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用於治療老年人次發性下肢淋巴水腫-回顧性隊列研究
延伸閱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對下肢淋巴水腫及肌肉水腫、肢體和筋膜下體積的影響:磁共振影像研究
延伸閱讀 : 在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中使用顯微鏡內建的近紅外線光來增加深部淋巴管的偵測:縱向隊列研究
延伸閱讀 : 淋巴水腫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的吻合類型之決策
延伸閱讀 : 接起0.03公分淋巴管,讓面臨截肢病人,重獲生機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
延伸閱讀 : ZEISS Vision 175th | LVA淋巴水腫專家楊家森醫師專訪優良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