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問世後,拯救了許多嚴重淋巴水腫患者,過去需要大面積切除甚至被判定無法治療只能截肢的病人,都因為新的手術重獲生機。現在,專精於淋巴水腫手術的先鋒楊家森醫師,正進一步投入基礎研究,期盼能揭開淋巴水腫的致病機轉,讓更多病患有機會早期治療甚至預防。
淋巴水腫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性大多發生在癌症病患身上,在手術或電療切除淋巴結後,淋巴管回流通道被阻斷引起肢體腫脹,例如乳癌病患的液下淋巴結拿掉後,上肢就出現淋巴水腫,而婦癌病患則好發於下肢。「我們使用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這是一種繞道手術,在遠離之前做淋巴廓清術和癌症切除的地方,或是做過放射治療的部位,找出遠端淋巴管接到靜脈,讓回流受阻的淋巴液經由靜脈後,回到全身的靜脈系統。」
專研淋巴水腫的治療,是起源於楊家森的同事向他詢問,有沒有方法能幫助婦癌病人術後淋巴水腫。過去,淋巴水腫傳統療法是將腫脹組織切除再植皮,或是抽脂,嚴重潰爛的甚至要截肢,但這些方法都不能改善回流問題,病人痛苦依舊。為了找到更好的治療方式,2015年楊家森看到日本東京大學超顯微手術名醫 Isao Koshima 教授的論文,提到利用超顯微手術來接淋巴管道靜脈,以達到改善淋巴水腫的效果後,便遠赴日本向 Koshima 教授學習,從此開啟了國內超顯微淋巴水腫手術的發展歷程。

不僅救回患者的腳,也救回患者性命
在楊家森的病例中,有一位56歲的男性肺癌轉移到左髖關節的患者。當這位病患來到楊家森面前時,已經淋巴水腫一年,腿部滲漏淋巴液八個多月,並伴隨嚴重的細菌感染。「過去這些病人都被認為無法治療,但我們先為他做傷口清創,大概花一個多小時清理整條腿上的沉積物,然後再開一個約2公分的傷口,找出三條很小的淋巴管。他的淋巴管品質很好,接下來出乎我們意料,兩天之後他的腳就乾了,不但不滲淋巴液,接下來追蹤狀況都越來越好,到第九個月他的狀況就很穩定了。」楊家森說。
另一個讓楊家森難忘的病例,是一位 53 歲的女性肝移植病人。這位病患的腳部淋巴水腫讓他無法接受換肝手術,因為抗排斥藥會讓她的發炎狀況更嚴重。在經過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治療後,這位病患成功進行了換肝手術。可以說,這位病人先解決腳部淋巴水腫,後續才能順利進行移植挽救性命。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楊家森到義大利演講,分享了這個案例後,羅馬天主教醫院的整形外科教授立即說,因為知道了這種新方式,他們可以把之前無法醫治的病人叫回來開刀了。這也堅定了楊家,森持續研究的信心,「我很高興我們發表的論文在現實生活上改變了醫療行為,讓無法開刀的病人都獲得了醫治的機會。」
深化基礎研究,盼解開淋巴水腫之謎
「在一項實驗中,我們收集了51位婦癌病例,其中25人術後發生淋巴水腫,研究發現,這些病患 會有148個基因表現不正常,而其中又有108個基因是不正常的上升,有40個基因是不正常的下降。但在開完超顯微手術之後,這148個基因中竟然有78個表現回到正常。」楊家森認為,這些變化相當值得關注,因為透過不斷深入研究,可能解開淋巴水腫的致病機轉之謎。
楊家森指出,目前乳癌病人手術後,大概2年內有8-9成會出現淋巴水腫,但婦癌的病人平均5年才會出現,這中間的差異也值得深入探討,「因為假設淋巴水腫的原因是回流途徑被破壞,那麼應 「該治療完就發生,但結果不然。因此,中間必然有其他原因導致後來發生。若我們能釐清其致病機轉,或許未來可以給病人用藥來減少發生機率,這樣不只是病人的家庭,對社會醫療成本都能減輕非常多,這也是我一直投入基礎研究的原因。」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單側下肢淋巴水腫 影響對側肢肌肉水腫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超顯微手術300例躋身全球六個淋巴疾病手術卓越中心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淋巴水腫不必切除腫脹部位! 高雄長庚發展超顯微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淋巴水腫LVA 治療研究傳捷報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改寫全球淋巴水腫治療準則
延伸閱讀 :【醫藥新聞週刊】楊家森領先全球 提出LVA黃金標準數字
延伸閱讀 : 【蘋果新聞網】海洋弧菌肇禍!嘉義漁民右腳腫如象腿,醫師「體內造路」助重生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靜脈吻合術中逆行吻合對於癌症相關下肢淋巴水腫的影響:回顧性隊列傾向評分匹配結果分析
延伸閱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用於治療老年人次發性下肢淋巴水腫-回顧性隊列研究
延伸閱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對下肢淋巴水腫及肌肉水腫、肢體和筋膜下體積的影響:磁共振影像研究
延伸閱讀 : 在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中使用顯微鏡內建的近紅外線光來增加深部淋巴管的偵測:縱向隊列研究
延伸閱讀 : 淋巴水腫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的吻合類型之決策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
延伸閱讀 : ZEISS Vision 175th | LVA淋巴水腫專家楊家森醫師專訪優良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