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玉珍/專題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淋巴水腫中心團隊在主任楊家森醫師領軍下,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以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簡稱LVA)治療中重度淋巴水腫及淋巴液漏病患,改寫了目前全世界使用外科手術治療中重度淋巴水腫的準則,以及淋巴液漏治療模式。研究成果分別刊登在美國外科學院官方期刊及全球整形外科排名第一等重量級的國際期刊。

五年完成264例超顯微手術
楊家森醫師為國內淋巴水腫權威,在顯微重建手術領域有相當卓越表現,近幾年則積極朝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發展。他所帶領的團隊五年來共完成264例超顯微手術,居全台之冠,其中9成是中重度淋巴水腫,更有13例是嚴重淋巴液漏。他表示,超顯微手術對病人傷害小,應列為淋巴水腫治療的第一線手術。
談起以超顯微手術治療中重度淋巴水腫及淋巴液漏的源起,楊家森醫師說:「其實當初只想幫病人解決問題」。2013年一位罹患肺癌的王先生,癌細胞轉移到鼠蹊部造成體關節病理性骨折,接受全體關節置換術及局部電療後,左小腿出現淋巴水腫,左小腿皮虜不時流出淋巴液,全身飄散惡臭,造成病人很大的困擾。
他強調,目前全世界對於淋巴液漏的病人幾乎束手無策,目前的治療準則只能進行大範圍軟組織切除,切除範圍包括脂肪與皮膚,之後再進行植皮。但此舉可能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如果病人原本就有反覆感染的問題,植皮之後,移植的皮虜恐因感染無法存活。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即使把軟組織清除乾淨再植皮,事實上並沒有處理到根本性的淋巴回流問題。
超顯微手術成功治療淋巴液漏
也就是說,目前對於淋巴液漏的治療方法,基本上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楊家森醫師坦言,當時看到病人的小腿像「生菇」(發霉),整個頭皮發麻。他向病患解釋,也許可以用超顯微手術治療,雖不確定對他有沒有幫助,但可以確定的是,顯微手術傷口只有二至三公分,對病人傷害相當小。
過去全世界認為,淋巴液漏病人有反覆感染的問題,會造成淋巴管容易硬化,他解釋,淋巴管硬化就如同血管淤塞一樣,淋巴管管內徑變得相當小,以超顯微手術治療,就像接了一條不會通的管子,等於白費工夫。但因LVA對病人所造成的傷害小,與病人解釋並取得共識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採用超顯微手術治療淋巴液漏,手術中發現,病人淋巴管的品質,並沒有想像中的差。
「病人基本上立於不敗之地,因為不會因為接受超顯微手術讓淋巴液漏更嚴重」。他表示,術後兩天,病人的左小腿不再滲漏淋巴液。至目前為止,高雄長庚團隊完成13例嚴重淋巴液漏的個案,術後追蹤發現,病人恢復極佳,大幅減少接受大面積軟組織切除及植皮機率,也免除截肢的可能性。
有了超顯微手術治療嚴重淋巴液漏的經驗,讓楊家森醫師更想透過超顯微手術一窺中重度淋巴腫瘤病人淋巴管的狀況。他表示,目前全世界的共識是,只有輕度的淋巴水腫可以用超顯微手術治療,中重度淋巴水腫的病人只能透過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獲得改善。
為什麼目前世界的共識只有輕度的淋巴水腫可以用超顯微手術治療?楊家森醫師解釋,因為輕度的淋巴水腫透過注射顯影劑可找出淋巴管位置,各國專家學者認為,只有能被顯影劑所顯影的淋巴管才是有功能的淋巴管,才是值得接的淋巴管,因此超顯微手術只適合治療輕度淋巴水腫。
中重度淋巴水腫病人因注射顯影劑後所產生的真皮層回流(dermal backflow )掩蓋了淋巴管的位置,這些無法被定位的淋巴管則被歸類為已喪失功能、硬化的淋巴管,不建議以超顯微手術治療。但楊家森醫師帶領團隊,共分析100位中重度淋巴水腫的病人,發現這些病人的淋巴管還有功能,經過超顯微手術之後,病人的預後相當良好。
手術成績躍上重量級國際期刊
高雄長庚團隊以醫學實證,證明中重度淋巴水腫的病人可以用超顯微手術治療,將成果於2019年笛月發表在全球整形外科排名第一的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PRS,影響因子4.209分),證明嚴重的淋巴液漏採用微創超顯微手術,讓病人可以獲得最佳的預後,改寫世界淋巴液漏治療模式。
但為何過去對中重度淋巴水腫不建議以超顯微手術治療?楊家森認為只有一原因,「找淋巴管耗時太久且不確定性高」。楊家森醫師以高雄長庚為例,執行每檯超顯微手術,光是找淋巴管要花上六小時,一個病人手術時間長達八小時,團隊成員只有一個想法,要讓病患有最佳的效果,就需想盡辦法找出可用的淋巴管接至靜脈,讓造成肢體腫脹的淋巴液能夠順利回流,進而改善下肢腫脹情形。
此外,團隊並創新使用核磁共振精準評估淋巴水腫病患術前術後體積的改變。他說,此創舉也受到美國專家讚賞,認為可作為日後評估淋巴水腫術後改善的黃金標準。

採用核磁共振量測病人腿部體積變化
楊家森醫師指出,目前全世界評估淋巴水腫情形,採用術前術後以量測膝蓋上下固定位置的腿圍為主。國外有研究論文指出,經由手動量腿圍的誤差值相當大,因為淋巴組織屬於軟組織,尺拉緊一點腿圍就會變小,反之拉得不夠緊腿圍就會變大。而且每次量的位置不同,不管一天量三次或是每次量同一個地方容易有誤差。
臨床上他覺得,雖然評估病人術前術後的改善可透過照片明顯發現,病人的腿圍有改善,無從量化。經由與放射診斷科主任林偉哲醫師討論後,決定採核磁共振量測病人術前術後腿部體積變化,因為採取固定同一個測量點,所以每位病患的誤差值非常小,並可反覆驗證。
他說,高雄長庚應該是全世界率先以核磁共振測量淋巴水腫的體積,評估術前術後病人腿體積變化的醫學中心。團隊針對200位淋巴水腫病人進行追蹤、測量,結果發現,病人接受超顯微手術治療體面積比還沒有治療前減少五至六成,又是一項傲人的成果。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超顯微手術300例躋身全球六個淋巴疾病手術卓越中心
延伸閱讀 : ZEISS Vision 175th | LVA淋巴水腫專家楊家森醫師專訪
延伸閱讀 : 【自由時報】淋巴水腫不必切除腫脹部位! 高雄長庚發展超顯微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淋巴水腫LVA 治療研究傳捷報
延伸閱讀 : 【蘋果新聞網】海洋弧菌肇禍!嘉義漁民右腳腫如象腿,醫師「體內造路」助重生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
延伸閱讀 : 淋巴水腫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的吻合類型之決策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不插管全靜脈精準麻醉,吳紹群高雄長庚獨步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