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聞週刊】不插管全靜脈精準麻醉,吳紹群高雄長庚獨步全球

記者邱玉珍 / 專題報導

吳紹群醫師(右三)帶領團隊引領全世界,研發不插管全靜脈精準麻醉用於超顯微手術,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護 (圖片/吳紹群醫師提供)

高雄長庚醫院麻醉部研發不插管全靜脈精準麻醉用於超顯微手術,創全球先例,成為各國的指標。麻醉部主任吳紹群醫師是創新研發的靈魂人物,說起研發過程,起因於2016年淋巴水腫中心負責人楊家森醫師看到淋巴水腫病人接受超顯微手術後,隔天消腫成果卓著,唯一的缺點就是,病人長時間全身插管麻醉下,術後容易頭暈、喉嚨痛、噁心嘔吐、渾身癱軟常需臥床半日等副作用。

楊家森醫師找情同兄弟的吳紹群醫師幫忙想辦法,有沒有可能在不插管的情況下,進行全靜脈麻醉,讓病人與醫師在安全的狀況下完成手術。喜歡探索接受挑戰的吳紹群醫師立即查閱國外相關文獻,沒有相關研究論文,與楊醫師坐下來討論,一步一步拆解手術過程,瞭解整個手術流程及最關鍵絕對不可以動來動去的時刻。

吳紹群醫師反覆研究推敲,認為結合BIS腦波精準麻醉及全靜脈麻醉-
Schnider靶控兩大技術發展不插管全靜脈精準麻醉,讓病人可以得到更周全照護。

透過腦波監測可依據病人狀況調整麻醉劑量(圖片/吳紹群醫師提供)

吳紹群醫師表示,執行顯微手術全身麻醉黃金標準流程是病人必須插管,接上呼吸器、持續注射肌肉鬆弛劑,才能避免病人亂動,影響手術安全。但這樣的標準流程,長時間手術後病人會出現頭暈、喉嚨痛、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發生會謔妄、失智惡化及認知功能障礙。

結合BIS依腦波狀況調控麻醉劑量

—般不插管全靜脈麻醉大部分僅用在兩個小時的手術為主,吳紹群醫師採用雙通道靶控,結合腦波監測系統(BIS )偵測病人的狀況,依據主導意識的大腦額葉的腦波分析,進行麻醉劑量精準的調控,讓病人疼痛獲得控制,可以維持穩定的呼吸及血壓,病人在術中及術後可以得到安全的照護。

他指出,傳統的全身麻醉,醫師會依據病人血壓波動調整麻醉劑量,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適用,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或血管動脈硬化等病患,有時候會出現盲點,把麻醉藥物當成降血壓藥物使用,就會讓大腦過度抑制,導致甦醒延遲後,發生急性謔妄的情況,有些病人甚至術後一年內大腦認知功能產生障礙。

他指出,1994年國外就開始使用腦波監測病人術中的麻醉狀況,但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過慢,精準度不夠,導致第一代與第二代的BIS未被廣泛使用。

近十幾年,BIS腦波監測系統經過改良, CPU的運算速度飛快進步,準確度高,麻醉科醫師可以馬上依據監測數據,調控麻醉劑量,讓病人可以安全完成手術。國外有論文研究指出,透過腦波監測的精準麻醉,因為麻醉劑量控制得當,病人可以提早拔管甦醒,也不會出現嘔吐等麻醉副作用。

高雄長庚也同步發表一篇BIS統合分析論文刊登在2018年義大利麻醉醫學會官方期刊(Minerva Anaesthesiologica )。

EMG肌電不插管精準麻醉重要指標

以前大家都認為EMG肌電圖是干擾BIS腦波值,造成腦波偵測不準確的原因之一。吳紹群醫師研究發現,在不插管精準麻醉及全身麻醉下,第三代BIS監測系統的EMG肌電圖反而是一個重要指標。透過腦波的監測可以精準掌握術中病人麻醉的深度及麻醉效果,依據EMG肌電圖的反應,可以幫助判斷是否病人很痛或是準備要亂動了。

依據高雄長庚臨床經驗發現,在BIS腦波監測下的精準麻醉比傳統插管麻醉,可以減少麻醉藥的使用及成本。高雄長庚自2016年至今累計完成250例全程不插管精準麻醉,成功率達98%,總住院天數平均3.5天。

不插管精準麻醉病人前額貼上貼片偵測前額肌的肌電圖變化(圖片/吳紹群醫師提供)

精準麻醉減低成本縮短住院天數

他說,傳統全身麻醉百分之百的病人需要插管,精準麻醉少於2% ;全身麻醉有60%的病人術後1〜2天內仍會出現喉嚨痛、20-80%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精準麻醉的病人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在病人甦醒恢復時間上,傳統全身麻醉病人術後20〜60分鐘內才會恢復,精準麻醉的病人5分鐘之內就可以甦醒。住院天數也有顯著的不同,傳統全身麻醉平均住院天數5天,精準麻醉3.5天,麻藥成本也大幅下降,傳統手術全身麻醉3700-4300元,精準麻醉小於1000元。

在淋巴水腫病人身上看到精準麻醉顯著成效後,吳紹群醫師逐步將精準麻醉推廣到全院,並到台大、北榮、台北慈濟、林口長庚、中國附醫、桃園敏盛,及花蓮慈濟等各大醫院麻醉部,分享高雄長庚經驗,2020年獲邀到台灣麻醉醫學會年會及台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年會.分享在精準世代如何執行精準麻醉。

他最大的夢想是希望有一天,精準麻醉成為各醫院的麻醉主流,讓病人在安全情況下得到完整的照護。

延伸閱讀 : 【聯合報】科普好健康/高齡、多病高風險手術 精準麻醉恢復較快
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吳紹群積極推廣不插管精準麻醉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淋巴水腫LVA 治療研究傳捷報
延伸閱讀 : 【蘋果新聞網】海洋弧菌肇禍!嘉義漁民右腳腫如象腿,醫師「體內造路」助重生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改寫全球淋巴水腫治療準則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
延伸閱讀 : 淋巴水腫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的吻合類型之決策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