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玉珍/專題報導


(圖/吳紹群醫師提供)
高雄長庚醫院麻醉部在主任吳紹群醫師領軍下,在國內麻醉領域表現十分亮眼,尤其在精準麻醉領域更是領先各家醫學中心,為國內率先將精準麻醉觀念,推廣至每一位在高雄長庚接受手術的病患,讓病人在更安全舒適情況下得到完整的照護。
吳紹群醫師長庚醫學系畢業後就投入麻醉科領域,鑽研精準麻醉以最安全的方式守護病人。他坦言,自己並不是特別有天份的人,為了在麻醉醫學領域闖 出一片天,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時期比別人更努力鑽研各種麻醉技術及方法,希望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
來自台南縣新市鄉的吳紹群醫師說,國小及國中時的IQ測驗只有80幾分,不若台北市長柯文哲IQ157。雖然IQ不如人,從小到大始終堅信,努力不一定能有收穫,但沒有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研讀大量論文接軌國際不斷挑戰自我
吳紹群醫師深知必須靠後天努力,才能在麻醉醫學領域闖出一片天。升任主治醫師後他不斷自我突破,研讀大量論文及國際最新趨勢,並強迫自己在晨會時要主動舉手發問,而為了強化研究及數字分析能力,利用工作之餘到高雄師範大學進修研習臨床統計研究等相關課程。
今天能在麻醉醫學界稍有成就,除了勤能補拙的毅力外,一路以來各領域提攜他的恩師也是他的貴人,例如領他入門的潘恩源醫師、開啟臨床研究視野的周安國醫師、肝臟移植麻醉先驅姚文聲教授,以及深耕基礎研究並且一路支持他的高雄長庚外科部主任謝青華醫師。
突破傳統麻醉觀念發展獨有特色
因為他們的教導,吳紹群醫師能不斷挑戰自我,在國內麻醉醫學領域占有一 席之地。他表示,每位恩師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養分,督促他不斷往前,突破傳統麻醉觀念,在臨床、研究及品管服務三大領域皆發展出獨有的特色,以最安全、最高品質的麻醉方式守護每位病人。
除此之外,高雄長庚麻醉部特有的訓練方式,培養出吳紹群醫師的觀察力及敏銳度,可以察覺到一些細微問題,列為下次改進的空間。他表示,高長麻醉科住院醫師採取嚴格的一對一訓練,每位住院醫師同一時間只照顧一位病患,而且全程沒有麻醉護理師幫忙,必須一人分飾醫師及護理師的角色。
這種訓練模式在各教學醫院頂多為期一個月至六個月,之後就離開房間獨立作業,一個人顧守好幾位病人。吳紹群醫師表示,高雄長庚麻醉部一對一的訓練時間,比其它醫療院所還長,像他整整經歷兩年半的時間。
臨床訓練兩年半精準判斷病人變化
當吳紹群醫師結束訓練,可以獨當一面照護病人時,剛好當時義大醫院成立,麻醉部不少主治醫師及護理師被挖角,面臨人力短缺問題,白天要身兼住院醫師與麻醉護理師,夜間值班時也要隨時切換不同的身分,麻醉誘導完成後,要扮演護理師角色留下來全程守護病人,直到整檯手術順利完成。
兩年半的臨床訓練,讓他學會思索如何讓病人有更好的麻醉品質。臨床病人若有蛛絲馬跡變化,吳紹群醫師馬上可以察覺並進行精準判斷是否要立即改變麻醉處置。他表示,當年被要求多待半年時,心裡百般不願意,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獨當一面處理90%以上的狀況了,為何還要繼續待在小房間監控病人各種生理指數。
如今回頭看這件事,慶幸當年可以多待半年的時間,「這是一個很寶貴的經歷」。他強調,過去訓練讓他可以更仔細觀察病人反應及變化,進一步思考是否還有進步的空間。每一次執行麻醉術式時,吳紹群醫師總是在心中不斷反問自己,下次若再遇到同樣的狀況,有沒有機會做到90分,不只是及格就好,而是追求讓病人可以有更好的預後。

免擦撞憾事發生。 (圖/吳紹群醫師提供)
近幾年積極推廣不插管精準麻醉的吳紹群醫師依稀記得,2004年還是R2時,看到國外期刊發表Entropy / BIS相關研究,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藥劑量,且術後病人能夠快速康復甦醒。他開心與同事分享該研究,未料卻遭資深前輩潑冷水:「這有什麼了不起,就是故意把病人麻很淺而已」。
吳紹群醫師笑著說,還好當年自己心臟夠強,沒有玻璃心碎滿地,堅持做對的事才能有今天的成果。高雄長庚2017年開始推廣,剛開始一個月只有一、兩 百人次,2020年最新統計發現,每個月已有一千五百多人次精準麻醉,居全國領先群。
吳紹群醫師表示,精準麻醉早已是國際趨勢,特殊手術的不插管精準麻醉更在許多醫院紛紛開展,希望將來每一位接受鎮靜或全身麻醉的病患都能享有精準麻醉的好處,讓台灣麻醉的專業能成為每位手術病患的守護天使。

延伸閱讀 : 【聯合報】科普好健康/高齡、多病高風險手術 精準麻醉恢復較快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淋巴水腫LVA 治療研究傳捷報
延伸閱讀 : 【蘋果新聞網】海洋弧菌肇禍!嘉義漁民右腳腫如象腿,醫師「體內造路」助重生
延伸閱讀 : 【醫藥新聞週刊】高雄長庚改寫全球淋巴水腫治療準則
延伸閱讀 :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
延伸閱讀 : 淋巴水腫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的吻合類型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