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會開刀更危險的外科醫師

如何把病患狀況、主述症狀、理學檢查、影像判讀整合成一條鞭,建構一個合理的構病模型,並根據最新學理與各種治療選擇(當然還有醫師個人能力經驗的自知)的綜合判讀,與病患討論出一個最適合醫師自己及病患個人的治療方法。我們一般籠統地說它是外科醫師的邏輯思考 (Thinking Process)。

在現在大家都只關心手術技術與論文發表的浮世下,這個核心思維,很難學、也很難教。
很多人都以為我最會的就是開困難的腦部手術或是兒童先天性神經系統手術。其實不是。
我最會的就是這個整合過後的醫病溝通。協助病患與家屬一起和醫師共同面對疾病病程與治療風險。分析、選擇與陪伴。

因此,在我心目中,開刀只是工具之一。很多疾病的最佳選擇也不是手術。很多病患的個別狀況也不是光是手術可以解決。可是外科醫師若是心中只有開刀唯一的念頭,所有的病患在眼中就會變成 “為什麼不開”,而不是問 “為什麼要開” 。正反問的差別之大,其實只有自己知道。

外科界有一句很有名的箴言 :
“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如果你手中唯一有的工具只有鐵鎚,每個來到你面前的(病患)看起來都會像是一個釘子。

而醫學科技發展後,出現了許多新的醫療設備或是醫療手術技術。這些新的技術與設備是否在科學實證上給予病患利益,這真的是非常專業的問題,有時候連專科醫師自己都不一定回答的出來。而問題的答案,也常常隨著時間和新的證據而不斷改變中。只是商業利益回收有時跑的比醫療實證或是全民健康保險都快得多。醫師有時忙著推銷,就會忘記自己的醫療角色與醫治初心。而病患或家屬如果也是心焦如焚,缺乏能夠尋求第二意見的諮詢平台,這時候沒意義的醫療消費就會應運而生。更糟的的是無意義的治療或是侵入性手術造成的併發症,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正所謂” A fool with a tool is still a fool.”

這個結合不斷更新的知識、不斷修練的技術、不斷增加的儀器設備,而加上由專業醫師詳細觀察每一個獨特病患的主述症狀、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判讀,整合成一個合理的構病模型,與病患討論出一個最適合醫師自己及病患個人的治療方法的外科醫師的邏輯思考 (Thinking Process)與醫病決策溝通(Shared Decision Making)。平時我很難和學生與同僚分享這個無以名之的專業心法。所以只能不斷在演講與報告中,靠著分享手術技術與研究成果,夾帶來詮釋我自己心中最重要的專業核心。

也在最後與我的學生共勉。手術技術修練固然重要,但是只有開刀技術,而忽略其他的訓練……沒有比只會開刀或只想著開刀的外科醫師更危險的動物了。”

莊銘榮 Ming-Jung Chuang
現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腦腫瘤神經外科科負責人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腦神經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專長
困難腦瘤顱底手術與脊髓手術
功能性保護腦部手術
兒童神經外科與先天性神經系統手術(兒童腦瘤、毛毛樣病、顱顏畸形、脊柱裂、脊椎側彎、水腦與水囊症、腦部畸形)
癲癇手術與手術評估
迷走神經刺激器植入
深部腦電極與腦皮質電極置放

經歷
美國曼菲斯聖裘德兒童腫瘤研究醫院
曼菲斯理柏納醫院
田納西大學神經科學中心臨床研究醫師與基礎訊號研究
(師事神經外科Frederick A. Boop教授及神經內科James W. Wheless教授)
大里仁愛脊椎側彎中心臨床研究員 (師事 張國華教授)
林口長庚 顯微重建外科臨床研究員 (師事 莊垂慶教授)
林口長庚 顱顏外科臨床研究員 (師事 陳國鼎主任)
林口長庚 神經外科臨床研究員 (師事 吳杰才主任)
台北榮總 小兒神經外科臨床研究員 (師事 黃棣棟教授)
高雄長庚 神經外科總醫師 (師事 何治軍教授)
高雄長庚 神經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 外科部住院醫師

著作、研究與發表
科技部計畫2件,SCI論文12篇
教科書著作4章節,醫學專業著作1本
國際邀請演講5次,國際醫學會報告16次
國內醫學會醫學中心邀請演講44次,論文獎3次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