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多了一個絕技,就是不論怎麼困難的Stereotactic Brain tumor biopsy 立體定位腦部腫瘤切片,我都沒有失手。三年多來累積超過50台立體定位腦瘤切片手術。手術的準確切片成功率,是不可思議的百分之百。沒有任何臨床上的併發症。有些切片病灶非常小,小到只有2mm。有些非常深,深過8公分。有些在運動神經白質束旁,有些在視丘或基底核內。
很多神經外科醫師輕視這個手術,認為這只是一個導航手術,甚至交給住院醫師開就可以了。不過我統計這四年來不在我這裡開的同類手術,成功率只有七成,併發症發生率達一成五,因此並沒有想像中那麽容易。而且一旦切片失敗或無效,病患家屬通常就不願意再接受第二次手術,沒有病理診斷,整個治療就會陷入僵局直到再繼續惡化。
另外也不是每個腦內新生病灶都要切片檢查。或者有些影像病理臆測推論下更適合做Keyhole open biopsy 鎖孔開顱切片手術。這樣的手術可以完整取得病灶,而不像立體定位切片手術只能一片片取得,適合像腦部感染性、發炎性病灶。
上個周一我就在一天內收到四個詢問是否要做切片的會診。我仔細研判病情和影像特徵,再和當科醫師及病患家屬討論完後,我認為只有一床需要切片。剛剛好是病灶最難最深最小的那一床,懷疑新發生的肺癌初期腦部轉移。這個切片事實上是應胸腔科醫師肺癌專家的要求才做切片的。
近年來很多器官原發腫瘤的腦轉移機乎都不需要外科切除手術。腫瘤的基因分型化驗就能確認適當的標靶藥物,或是放射手術就能做良好的局部控制。科技的進展改變神經外科的手術生態,以前腦部手術專家專門用來養家活口的轉移腦腫瘤切除手術數量遽減,取而代之的是為了確認新發腫瘤的基因分型而要求做的立體定位腦部腫瘤切片手術增加。
我透過繁複的術前功能性影像、安全路徑規劃、準確度堪比DBS標準的定位技術、以及實際手術操作技術,逐漸把這個大家輕視卻並沒有做得很好的手術,打造成自己的品牌手術。近年來,我囊括這個手術的指定達全院七成以上。使得這個並沒有很頻繁的手術在我的團隊達到每個月都有1~3台的常規手術。這兩年也多次在學會分享「不敗的Biopsy」以及「不Bi的Biopsy」手術思維。
這位四床照會中唯一一個需要開的病患在周二手術完。手術後立即拔管,觀察一天後還給原照會科接手。術中我拿了36個切片,術中冷凍切片以及術後泡泡檢查可以確認手術的成功。傷口只有三公分,術前通常不剃頭,術後不需換藥不必拆線三天後可洗頭。
把這種大家沒有很重視但實際上牽動甚大的手術做到接近藝術的層級,是我近年來能讓自己小小肯定自己的小項目之一。





這台立體定位手術要求目前臨床上最高級別的精準性技術。我們採用術中顱骨微釘定位以及術中精密斷層技術,這樣的深度準確度可以達到0.5mm-1mm等級,是目前臨床最準確的手術技術。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 兒童惡性腦幹膠質瘤的臨終旅程:完全沒有勝算的疾病戰爭
延伸閱讀 : 外科醫師醫病共享決策的真實價值
延伸閱讀 : 藝術、手藝、科技與團隊合作的極致結合-高雄長庚兒童顱顏團隊的複雜顱顏重建手術
延伸閱讀 : 無須開腦的癲癇手術-迷走神經刺激術
延伸閱讀 : 神乎其技彷若電影情節-談神經外科清醒腦瘤切除手術
延伸閱讀:顱底神經外科的小確幸: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手術
延伸閱讀 : 神經外科的頂尖高手 : 顱底手術與顱底團隊
延伸閱讀 : 神經外科的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
延伸閱讀 : 功能性保護的開腦新時代-談位於功能區的腦瘤手術
延伸閱讀 : 兒童腦中風的殺手:毛毛樣病
延伸閱讀 : 2022 ACNS 亞洲神經外科醫學會邀請演講
延伸閱讀 : 顱縫早閉重建手術:利用三維成像列印進行術前重建模擬與術中定位導板的應用
延伸閱讀:【大愛電視】慈大模擬手術圓滿 專科醫師精進術式
延伸閱讀 : 【聯合報】來台換肝又中風半癱 4歲男童跨海治療兩次手術恢復健康
延伸閱讀 : 【聯合報】婦人罹罕病「毛毛樣」查不出 過了30多年麻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