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氰綠膽道顯影使用於腹腔鏡膽道取石手術對於腹部手術病史病患的幫助

曾偉倬

背景

以微創手術(MIS)治療常見膽管結石比腹腔鏡膽囊切除(LC)更具技術要求,特別是對於有過往腹部手術、膽管炎或膽囊炎病史的患者。近紅外(NIR)膽管攝影通過全身或膽道靛氰綠(ICG),可增強膽管解剖構造的視覺化,可能增加對膽管位置的識別。本研究旨在評估近紅外膽管攝影對於腹腔鏡下常見膽管探查(LCBDE)的效益。

方法

根據手術方法,將膽管結石患者劃分為三組:
1)開膽管取石術(OCC)
2)腹腔鏡膽管探查術(LCC)
3)近紅外膽管攝影輔助下的腹腔鏡膽管探查術(NIR-CC)
對於NIR-CC組,可以通過靜脈注射3毫升(濃度:2.5毫克/毫升)的ICG,或者將10毫升(濃度:0.125毫克/毫升)的ICG直接注射入膽樹。使用白光影像比較膽囊管(CD)、膽管、膽管上下邊緣的辨認增強程度。

結果

共納入187名患者,平均年齡為68.3歲(OCC,n = 56;LCC,n = 110;NIR-CC,n = 21)。在LCC組,過去腹部手術的比例顯著較低。轉換率在LCC組和NIR-CC組之間相似(p = 0.746)。OCC組的術後住院時間顯著較長。三組之間在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沒有差異。在NIR-CC組中,使用近紅外膽管攝影的CBD定位率高達85%,而僅使用白光影像時的定位率為24%。

結論

近紅外膽管攝影有助於提高微創治療膽管結石的成功率,即使對於有過往腹部手術的患者,也不會因為沾黏而增加轉換成開腹手術的機率。

延伸閱讀:從創傷三角到死亡四象-對於外傷病患,增加低收縮壓要素改善對於死亡風險評估,回溯性世代研究
延伸閱讀:2022年度 | 外科部最佳服務優良人員

(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

曾偉倬
現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

學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

學會與認證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