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結構對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預後影響:傾向分數加權分析

劉惠瑛
Hui-Ying Liu

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重要性

泌尿上皮癌可分為膀胱癌及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其中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包含腎盂及輸尿管的泌尿上皮癌,其發生率及疾病表現會因種族與地域而有很大不同。亞洲人種,尤其在台灣,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盛行率相較於西方國家高出許多,且整體發生率逐年上升中;除此之外,亞洲人種出現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有較高的比率呈現高度惡性化。因此,深入研究此癌症的表現行為是有其必要性的。

治療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

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標準手術治療為患側腎臟輸尿管全切除,但即使是接受完整的手術治療,仍有部分患者出現腫瘤復發,甚至有高達2成~5成患者因腫瘤轉移引發後續死亡。針對容易出現腫瘤復發或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建議手術後加上全身性的輔助治療,以求達到更好的療效。然而此類型的病患容易伴隨術前腎功能不全或是術後腎功能受損,常會增加之後全身性治療的困難度。如何找出高風險的病患,使其接受最適當的治療,是我們泌尿腫瘤團隊所要努力的目標。除了腫瘤分期、組織學分級等因子是公認的重要預後因素,我們團隊分析出腫瘤結構也是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重要預後因子之一

研究內容

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標準手術治療為患側腎臟輸尿管全切除,但即使是接受完整的手術治療,我們回溯性的分析857位分別在2005-2016年間,因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而接受患側腎臟輸尿管全切除手術的病患,其中212位病患為固著型腫瘤形態(佔24.7%),其餘病患為乳突型腫瘤形態,利用傾向分數加權分析相關預後因子。研究顯示,腫瘤結構膀胱腫瘤及慢性腎臟疾病病史相關,也與較差的腫瘤分期、組織學分級、淋巴轉移程度、及淋巴血管侵犯相關。在存活曲線分析中,我們發現固著型腫瘤形態族群的病患,後續因腫瘤本身或轉移而死亡的比例,都比乳突型腫瘤形態的病患機率更高。

泌尿道上皮癌
泌尿道上皮癌

結論

我們的研究指出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腫瘤結構後續腫瘤轉移較差的腫瘤特異性存活率有高度相關。評估腫瘤結構將有助於找出高風險的病患,及早介入適當的治療。

延伸閱讀 : 【自由時報】40歲男血壓高又全身軟趴趴 竟是腎上腺冒腫瘤
延伸閱讀 : 淺談男性不孕症

  • 劉惠瑛醫師
劉惠瑛
現職
高雄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泌尿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男性不孕及生殖醫學研究員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男性學委員會委員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