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膜使用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臨床病程和預後

陳彥佑
Yen-Yu Chen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PE),泛指血栓、脂肪、羊水、腫瘤等物質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造成肺部氧氣交換功能不良,嚴重者會導致急性心臟衰竭。

急性肺栓塞常發生於住院患者,常見初期症狀為呼吸困難、冒冷汗、發燒、胸痛、心搏過速等,因為很難與其他疾病作區分,而容易被忽略,此外,有部分的患者一開始就是以休克或是突發性心跳停止呈現,這也是為什麼,急性肺栓塞是造成突發性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根據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以及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第一線治療以抗凝血藥物(anticoagulant)為主,但對於休克患者,可選擇溶栓治療(thrombolysis)、手術栓塞切除術(surgical embolectomy)、或是導管治療(catheter-directed therapy)作為第一線治療,急性肺栓塞患者如果合併休克,死亡率為3成,如果發生心跳停止,即使積極搶救,死亡率仍高達7成以上。

靜脈-動脈體外膜氧合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俗稱葉克膜,是一種體外循環輔助系統,除了能取代心肺,提供身體組織所需的氧氣以及灌流外,也能減少心臟的負荷,穩定生命徵象,而使用在因急性肺栓塞導致休克的患者,似乎也能有效的減少死亡的風險,在此,我們將分享高雄長庚醫院使用葉克膜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臨床經驗。

從2012至2019年間,共有21位急性肺栓塞患者,因為休克(10位)或是突發性心跳停止(11位)使用葉克膜拯救,最後有10位在住院過程中死亡,院內死亡率為48%,而因為心跳停止需要急救而發生永久性腦傷為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對於心跳停止患者,未發生心跳停止的10位患者,只有1位死亡,院內死亡率為10%遠低於心跳停止患者的82% (Figure 2),統計上,心跳停止是院內死亡率的重要預測指標。

Figure 2. Flow chart describing therapeutic strategy and survival after ECMO support.

從臨床病程來看,從休克到心跳停止有76%的患者是發生在兩小時內,此外,即使無休克之患者,如果有影像學上證據顯示重度右心室衰竭 (RV/LV diameter ≥ 2),到發生心跳停止的平均時間為三小時,統計上,急性肺栓塞的病程與影像學上右心室衰竭嚴重程度有相關性 (Figure 3)。

Figure 3.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T values and the time interval from CT exam to CPR or ECMO placement.


急性肺栓塞可能會迅速進展為心跳停止,而葉克膜似乎是一個有效的循環系統,能夠維持血液動力學,成為其他第一線治療或康復的橋樑。而早期經驗豐富的葉克膜團隊介入,可減少葉克膜造成的併發症,從而增加病人存活率。

延伸閱讀 : 罕見之升主動脈血栓
延伸閱讀 : 【自由時報】術後急性肺栓塞 葉克膜+CPR40分鐘救回癌友

  • 葉克膜
陳彥佑
現職
高雄長庚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