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聞週刊】Re-challenge用藥新模式,有望翻轉mCRC治療指引

記者邱玉珍 / 專題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鴻華醫師表示,國內醫師對Re-
challenge的治療觀念並不陌生,2020年10月學會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時刻,仍以視訊會議方式,邀請國際知名的以色列Dan Aderka教授及日本Hiroya Taniguchi教授分享最新的治療趨勢與經驗。

陳鴻華醫師說明CRC治療藥物的進展與精準治療的策略

一線使用EGFR三線再用存活率提升

陳鴻華醫師強調,Dan Aderka教授從臨床上觀察,mCRC病患一線使用EGFR後,三線再次以EGFR Rechallenge治療確實可讓病人有較佳的存活成績。至於是否成為治療準則,Dan Aderka教授認為未來有可能,但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證實,畢竟這種用藥方式確實可延長PFS及OS。

未來Re-challenge的用藥方式有可能改變目前的治療準則。陳鴻華醫師進一步強調,從國外研究發現,—線使用Erbitux搭配lrinotecan治療的mCRC病患,使用一段時間產生抗藥性後,二線使用其他藥物治療失效,建議使用三線治療藥物前,可抽血經由Liquid biopsy檢測RAS和BRAF基因突變的情況,若RAS和BRAF基因為野生型,就可再次使用Erbitux搭配Irinotecan治療,讓病患活的更久、更有生活品質。

制訂本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建議

隨著mCRC治療藥物的進展,近幾年,歐美國家陸續發表NCCN及ESMO臨床治療指引,同時並發表亞洲人的臨床治療指引,為此,國內專家學者也在近年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並在2020年中制訂台灣本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建議及用藥模式,供臨床醫師參考。

國外有愈來愈多臨床證據顯示,癌症病患若接受從基因檢測選出的標靶藥,可獲得比常規用藥更佳的療效。未來mCRC的治療也將朝向精準醫療,依據病人不同的基因變異選擇不同的治療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近幾年隨著標靶藥物的問市,mCRC的治療策略愈來愈多元,臨床醫師手上握有更多利器,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藥物。

陳鴻華醫師以BRAF基因變異為例,目前國際的治療策略是臨床醫師由現有EGFR抑制劑搭配其他一至二種標靶藥物治療,這種治療策略,國外研究已證實,對於highly unmet medical needs的病患可顯著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

這種精準標靶的治療策略,目前只針對highly unmet medical needs的病患進行臨床試驗,期待未來能針對早期mCRC病患用多重標靶治療模式,是否能延長病患的存活率及轉移復發率,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臨床驗證,以此作為臨床醫師的參考指引。

未來,HER2及免疫治療藥物也將在mCRC治療上提供醫師多一種選擇。王照元醫師說,mCRC治療藥物的使用方式愈來愈多元,臨床醫師可依據臨床經驗及病患的情況,為病患規劃治療計畫及用藥的先後順序,延長病患生命及提高生活品質。

目前國內對mCRC的用藥模式,病患第一線使用EGFR抑制劑產生抗藥後,改用二線VEGF抑制劑。二線藥物失效後,再選擇使用其他三線藥物。王照元醫師說,儘管國外已經證實,病患在一線即使用EGFR的治療效果,比目前到三線才使用這類治療藥物療效佳,但比較可惜的是,目前整體健保條件與臨床治療指引建議的最佳化治療順序有落差,而且病患不能再次使用同一種標靶藥物,也就是說,病患一生只有一次的選擇治療機會。

建議健保癌症藥物給付應與時俱進

近幾年mCRC在治療策略上也有很大的進展與突破,王照元醫師以歐美國家對mCRC採取Re-challenge治療模式為例,依據病患的狀況-調整用藥順序。他覺得健保在癌症藥物的給付上應與時俱進,參酌國內外最新治療準則,才能讓病患享有最合宜的治療方式以延長生命。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一家三代5人罹大腸癌 50%遺傳給下一代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