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醫學史二部曲-張仁平醫師

王慰祖 / 採訪撰文

從神經外科的逃兵 到以心臟外科為職志

「打從醫學系畢業一直到住院醫師階段,想要成為神經外科醫師的想法始終不曾改變,直到有一次上刀張昭雄校長的心臟手術,完全折服於校長神乎奇技的手術技巧,病人隔天就能坐起來吃飯,一週後出院。當下,我立志要跟隨這般大師學習浩瀚的外科學。」

談到為何想要成為心臟外科醫師,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張仁平醫師道出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原來他竟是神經外科的「逃兵」。

他表示,初二時他就立志要當醫生,原因是看了手塚治虫的漫畫《桐人傳奇》,內容描述在某大醫院任職的年輕醫師──小山內桐人, 耗盡行醫生涯,研究會使人變成「半人半狗」衰竭而死的怪病,讓他對於醫學充滿嚮往。雖然漫畫只有四冊,卻帶給當時只有 14 歲的張仁平醫師極大的震撼,下定決心要成為醫生。

就讀醫學系時,受到台灣神經解剖學始祖鄭聰明教授的啟發,張仁平醫師對於神經學非常感興趣。當同學都聽不懂老師講課的拉丁式發音時,他卻聽得津津有味,聽老師講著一條條的神經如何走、如何支配,感受到人體無比的奧祕,就此決定以後要走神經外科,直到成為住院醫師都不曾改變想法。

當年台大醫院有一個不成文規定,就是應屆畢業生不得進入內、外、婦、兒四大科。於此同時,張仁平醫師聽聞長庚醫院外科講求「實戰」,對於外科的訓練尤其紮實,加上當時有羅慧夫、張昭雄、陳敏夫、費德宏等大師級人物坐鎮,便決定先去長庚醫院磨練兩年再說。

張仁平醫師在長庚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前兩年與神經外科醫師相處融洽,幾乎是一心一意準備加入神經外科的陣容,卻在 R2 最後三個月輪到心臟外科訓練時,發現心臟外科比他所認知的神經外科更具震撼性的挑戰。

當時,一個從外院轉來、幾乎瀕臨死亡的急性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病人被送至開刀房, 只見張昭雄醫師迅雷般的速度,兩分鐘鋸開胸骨、五分鐘插好心臟體外循環的管子⋯⋯最後完成手術。更令他震憾的是病人第二天在加護病房即移除氣管內管,下午就能起身吃飯,一週後出院。

張仁平醫師說:「就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就是想跟隨這樣的醫生學習。」最攸關一生的是,到了 R2 最後一個月要選次專科時,原本要走神經外科的他,志願表卻被外科部主任拿走,原因是「老闆」要求重填志願,改選心臟外科。他也因此選擇了心臟外科做為職志。

敬佩張昭雄校長 從而決定南漂發展

本是台北人的張仁平醫師,為何「南漂」到高雄發展?他表示,當年國內只有八家醫院能夠執行心臟手術,高雄長庚初期的開心手術還需要張昭雄校長南北奔波主持。因此他在 1990 年奉派到高雄「打天下」,之後兩年的時間,在謝敏暲主任指導下,所有的心臟手術都是由高雄成員執行,成為張仁平醫師在南台灣奠基的開始。

張仁平醫師因敬佩張昭雄醫師(左),而立志要跟隨這般大師學習浩瀚的外科。

至於當年為何沒有想要出國學習基礎醫學與臨床手術技巧?張仁平醫師說:「我的手術技巧80%是從張校長學來,剩下的20%就是學不來的天賦差。我與老師之間最大的差別, 在於張校長是天生的外科醫師,就算在一片血海中,他都能一針到位,止血於瞬間。套句老話,張校長是擁有『老鷹的眼睛、獅子的心以及一雙上帝之手』的外科醫師。」至於他自己呢?「拿我和老師比,只能說我差遠了」。所以也就沒有動過捨近求遠的想法。

張仁平醫師自認資質平平,手術成績要好,方法無二,就是加倍小心,一步一步做得細膩精緻,絕對不能出錯,因為他知道心臟手術顯少有補救空間。

因此談到手術,張仁平醫師表示,別人執行心臟手術可能只要四小時,但他有時甚至會一開就是十二小時,其中的差別就是他執行的手術會將病人的心臟徹底保護、徹底止血,心臟缺血停跳六至七小時是家常便飯,這事在學會報告沒有人相信,後來張仁平醫師索性舉辦live demo,同儕終於知道他不是亂講,也逐漸接受以較長的停跳,換取細膩手術內容的做法。 

一般外科界的定論就是手術時間越長、低溫時間越久,血液就不易凝固,而且容易感染。張仁平醫師認為:「至少我的 series 沒這回事。」他表示,在他的手術過程中,雖然病 人的心臟停止七小時,手術時間長達十四個小時,但是心臟恢復跳動後,不僅八成病患不需輸血,也沒有心衰竭的問題,感染率更是零。


全力推展迷宮手術 治療心房顫動

張仁平醫師緬懷道:「追求無解的解決策,是上一世紀心臟外科前輩們日夜匪懈所追求的方向。」他曾夢想能如前輩大師般研發創新手術,進而冠上自己的名字,名流青史。他笑說自己也曾「搞」過一大堆新招術,但都不足以登大雅之堂,青史留名看來是一場空。

其中較為令人扼腕的是他當年無償(手術費無法計價)推廣用來治療心房顫動的迷宮手術。他表示,當年之所以將此手術導入台灣, 是因為以往認為心房顫動只能使用藥物,若能 以手術治好,無疑是件很奇妙的事。

張仁平醫師說,James Cox 在 1980 年代末期發明了迷宮手術──一種「心房分割術」。 他在美國恭逢其盛,聽到這位醫師首次發表這項技術,於是帶回台灣,執行幾例後發現效果很好,便開始推展以迷宮手術治療心房顫動。

但是他發現原創將心房切成七、八塊,再一針一針縫回去,術後出血是無可避免的難題。此時,恰好心臟內科以射頻導管的燒灼方式執行心室上頻脈治療方興未艾。於是張仁平醫師將其應用在迷宮手術,也就是改以射頻取代手術刀,仍然是將心房電傳導隔開,卻解決了術後流血的難題。

就在張仁平醫師執行了十幾例迷宮手術,發表成論文時,發現荷蘭醫師已經搶先發表,並且和廠商合作,推出風行長達二十多年的「射頻電燒筆」。他感嘆地說,如果當時自己或台灣在專利申請的觀念上能夠更進步,「或許我就不用為五斗米當醫生了。」

因為心臟手術顯少有補救空間,張仁平醫師認為加倍小心,每一步都講求細膩精緻才能不出錯。

一條生命開啟醫界同業的合作契機

張仁平醫師亦協助高雄醫學大學林永哲教授成立「南區心臟血管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 會」,對於當年成立此會的緣起以及未來的展望,他表示,2002 年初期成立南區聯誼會, 邀請高高屏包括:義大、高榮、高長、國軍 802、屏東安泰等同儕(含體循師)參加,由一開始的聚餐到後來舉辦研討會(原本一年四次改為一年兩次),並且從高高屏擴大到濁水溪以南的醫院同業,到 2023 年已經是 46 屆。

他表示,讓這個機制運作下去的關鍵是二十年前在高雄長庚收治一名主動脈剝離病人,當時長庚體循師正在執行另一台開心手術,在危急之時,高醫伸出援手「我們的體循師借你們用」。就這樣,在當時還不需要報備的年代,高醫的體循師前往高長執行體外循環,順利救回一條寶貴的生命,開啟同業之間互相幫助的合作契機,才有了如今的「南區心臟血管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

相關新聞:【蘋果新聞網】開心餅總喜獲重生 統一邀主治醫師張仁平開球
相關新聞:【Yahoo新聞】林岳平進廠維修 心臟二度動刀休養中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