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 蔡逸文醫師
專責病房的設立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雄長庚醫院為高雄區的醫療重鎮,因應高雄地區染疫者上升,於2022年5月27日設立專責病房,總床數35床,6月11日陸續增至46床。收治外科(含骨科)患者染疫案例,同一病房內,還包含身心科、耳鼻喉科和婦產科的患者;有一單人房床位預留不簽床為血液透析房間,在6月15日前,預留一單人房床位供患疫之急產婦簽床生產用,6月15日後保留三床單人房。外科患者有進行緊急手術術後需後續照顧者,或日前為外科患者,因舊疾患需住院之患者。病房住院,屬於外科患者數於6月13日達到高峰共計36位。
專責病房因為從傳統病房改建設計:護理站和病房走道建置隔離窗(圖一、圖二),在病房走到末端建立除裝區。在各病室門口前有工作平台(圖三),病室內的窗戶(病室門的對側)有抽風機作為負壓裝置(圖四);護理站設有緩衝空間供除裝後回到護理站的中繼站。




個人防護裝備,依著裝順序第一層手套、拋棄式連身型隔離衣、N95口罩、面罩、第二層手套等。安全的著裝約需要2分鐘。著裝完後從護理站經門後到病室外走廊,再進到病室。除裝區在病室外的走廊(注意除裝時病室的門要關閉),除裝剩N95後走到緩衝空間,洗手,脫除N95後,再次洗手,戴上新口罩再回到護理站。在除裝時就要格外小心,注意污染面不要沾染到乾淨區。
院長每次在防疫會上的提醒,防疫視同作戰,每個醫護人員都是戰力。醫護人員面對新興傳染疾病,重要的是自身防護措施。醫護人員染疫,儘管症狀輕微,還是得隔離七天,整個醫療或者護理就少了一名人員,除了對患疫人員健康有影響,對於照護病患的團隊,就少了即戰力!
此病房收治標準為診斷COVID-19的第0天到第7天之患者,COVID-19 PCR陽性患者(不論CT值多少)。專責病房的病患來源,大多來自急診因本來外科疾患而住院,患者來自各次專科,除了共同患有新冠肺炎之外,各次專科的疾患、外科疾患等都有,從骨科術後乾淨傷口、到感染性傷口、胃癌手術後患者、腸廔管、腸道吻合處滲漏需要全靜脈營養、肝移植術後患者、腎臟移植術後患者等。此病房為外科專責普通病房,若有需要加護病房照顧的外科染疫患者,會入住內科新冠肺炎加護病房,由外科醫師照顧。外科紅區ICU外科患者,分別住了心臟外科4位(1位主動脈剝離、1位主動脈瓣膜狹窄、1位髂動脈瘤、一位主動脈瘤術後)一般外科1位(1位肝臟移植患者)、大腸直腸外科(2位大腸穿孔)、神經外科患者(7位腦出血、3位外傷性腦出血)、外傷科7位(5位消化性潰瘍穿孔、1位多重外傷(腦出血、股骨骨折、顏面撕裂傷)、1位肋骨骨折及外傷性橫隔損傷)、骨科1位(1位術前插管時吸入性肺炎)(2022年5月27日於2022年7月20日期間計算)
專責病房的設立
醫師團隊,第一週是請外科第五年住院醫師和我一起來照顧患者群,夜間由各科值班總醫師協助。第二周過後由一位主治醫師搭配一位住院醫師一起照顧患者。當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外科患者超過10人,則增加一組。患者數量最多時有兩組來照顧這群患者。而夜間有一位資深住院醫師值班照顧患者,值班範圍涵蓋外科專責普通病房及加護病房的患者。每個禮拜會換一組住院醫師,由全部的外科住院醫師(白天主要是第二年住院醫師,夜間值班為資深住院醫師(第四年或第五年住院醫師),學習治療新冠肺炎(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鬥),也讓住院醫師們學習隔離病房的醫療模式(畢竟未來還有可能許多未知的病原體需要奮戰)。除此之外,這也是住院醫師學習各個外科次專科病患的診治,也能學習和原科別主治醫師討論患者的病況及治療計畫,正是六大核心能力的醫學知識和人際溝通技巧訓練的展現。
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在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和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都是勇敢的一群,也是專業素養的表現。但在工作底下,卻會有心理上的壓力,譬如穿脫防護裝備,造成執行業務的時間拉長,而有可能造成超時的工時。多次的穿脫防護裝備也容易增加染疫的風險,進而擔憂傳染給家人。這些都造成醫護的心理重大壓力1。儘管護理人員把治療和護理作到完善,有時還要面對家屬因病患病況的擔憂而對護理人員咆哮指責,這當然會造成醫護的心理受傷。
醫療層面
在照顧患者的經驗,以不降低醫療品質的原則下,減少需要執行醫囑(給藥、換藥、紀錄I/O)的頻率:例如若能換成口服藥物治療就不要用靜脈藥物輸注,能QD執行的醫囑就不要設立Q8H醫囑。如此可以來降低護理工作量、負擔及防護裝備穿脫次數。在臨床上,防護裝備的不透氣性以及多層手套,造成醫護人員汗流浹背極不舒適,在執行精細技術層次需求高的任務(週邊靜脈導管置放、中心靜脈導管置放等)時會防護裝備影響到操作時的精準度。不單只是簡化治療的項目,而是在開立每項醫療處置,更要思考每項醫囑為病患帶來的好處和執行的成本。此外,專責病房為原疾患科別的醫師,降低多照顧新冠肺炎疾患和隔離措施等相關問題,可以更精進本業,而患者在專責病房的照顧,也能達到較好的醫療品質。
遇到困難,才能刺激解決問替,讓醫療更為進步。例如曾經照顧一位胃造口胃酸滲漏造成胃造瘻口旁皮膚發炎,必須時常甚至密集地更換紗布或換藥,醫護人員在專責病房的護病比,很拿達成短間距換藥,這時照顧者協助換藥,或許就能解決問題,不過或是換藥技術(無菌操作等)複雜照顧者無法協助,在這樣的環境下醫療人員應該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又能減低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隔離房的封閉及患者的心靈
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心境也是容易被環境影響。在隔離病房裡,因為透過風扇(向外排出風的風扇,使房室維持負壓)的聲響,患者支身在隔離房,若有照顧者的陪伴還好,若是孤身一人,心境更感覺到孤獨。面對醫護人員穿著隔離裝備,心理上也會有隔閡。拜科技所賜,手機和網路的便利性,透過手機可以跟家人透過遠端即時影像聯絡溝通,降低不安感;手機也能獲得世界上其他的資訊,也方便和醫護人員對話溝通2。很難想像SARS,當年和平醫院被隔離的患者或醫護,當下的焦慮和痛苦是很難熬的,「行動的限制與自主的喪失」還有「危險的暴露」,這些都是心理壓力的來源3。儘管有了科技的輔助,仍然大部分患者仍希冀著盡快轉出隔離病房(在第七天篩檢PCR能陰性或者CT值大於30能解除隔離,轉出隔離病房至普通病房)。此外,患者照顧家屬,絕大多數一開始是沒有確診,進到隔離病房,心理上會有所芥蒂,儘管有戴口罩或者接種疫苗,仍會擔心染疫,這種心理壓力,也容易讓情緒不定穩。隔離病室窗口,每每上午透進陽光,都會給患者帶來點希望(圖四)。Stephen King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在21世紀,醫療科技讓我們認識了瘟疫,以及加強對抗瘟疫,所以面對瘟疫的心境,也應該從恐懼,轉換成戒慎,讓患者帶著希望,可以順利的解除隔離,得到後續的治療。
後記
引用自「卡謬,瘟疫」:「他知道這個故事不屬於最後勝利那一型,它只是一部紀錄,紀錄了以往所不得不作的事情,以及在今後對抗恐怖及其殘酷突襲的永無休止的戰鬥中,所必須再做的那些事,他們是由所有一切無視個人苦難的人完成的這些人,在既不能成為聖徒,而又不甘屈服於瘟疫,卻能夠結其全力作一個救治者。」4專責病房為了染疫患者而生,集結了醫師、護理人力、清潔人員等完成了一段使命,猶如特種部隊,給予患者醫療及照護,任務結束賦歸,奮鬥的精神長存在血液之中。外科專責病房於2022年5月27日設立,於疫情緩和,染疫又需外科治療者,2022年7月20日因應衛生局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病床數比例,於7月23日外科專責病房結束(外科患者入住內科專責病房,由外科醫師主治照顧)。最後由衷感謝高雄長庚醫院王植熙院長、陳武福副院長、蔡成枝副院長、外科部部長謝青華醫師指導、感染醫學科李允吉醫師及全院的工作同仁們,一起努力,在疫情艱困的期間,堅持奮鬥。
參考資料
1.Hsiao CT, Sun JJ, Chiang YH, Chen HL, Liu TY.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hospital isolation in Taiwan. Nurs Health Sci. 2021;23(4):888-897. doi:10.1111/nhs.12878
2.Noone C, McSharry J, Smalle M, et al. Video calls for reducing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people: a rapid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5(5):CD013632. Published 2020 May 21. doi:10.1002/14651858.CD013632
3.在SARS的陰影下,劉仲冬。蔡甫昌、江宜樺。疾病與社會 台灣經歷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出版日期2012年9月p.116-117
4.卡謬。周行之譯。瘟疫。志文出版社。p.317-318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三立新聞】家長注意!高雄男童誤食「水晶寶寶」竟膨脹塞腸道 差點「爆腸」死亡
延伸閱讀:短腸症相關的手術(short bowel syndrome and its surgery)
延伸閱讀:蛋蛋你在那?隱睪症(dandan where are you- undescended testis)
延伸閱讀:舌繫帶(Tongue tie/ankyloglossia)
延伸閱讀:「生孩子沒屁眼?」無肛症,肛門直腸異常(imperforate anus and its story)
延伸閱讀:醫療現場的對話-「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
延伸閱讀:冷凍血漿輸注比擬白蛋白輸液用於容積擴張的迷思
延伸閱讀:中央靜脈導管置放鎖骨下靜脈
延伸閱讀:鈕扣型電池吞入,這下傷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