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玉珍/專題報導

近幾年,高雄長庚心臟科團隊在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醫師帶領下,強化心臟衰竭病人的整合性照護,提供心衰病人更周延的照護,2020年榮獲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是高雄第一家提供心臟衰竭急性後期照護的醫學中心。

高長心衰竭團隊成員之一的心臟內科陳世明醫師表示,高長心衰竭照護團隊整合各個專科與不同職類,以任務編組方式,統籌心臟衰竭病人的整合性照護,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高長心衰竭照護團隊包括心臟內外科、個案管理師、護理團隊、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科、安寧緩和團隊、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精神科與心理師,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等各方面的照護,讓心臟衰竭病人得到全人的照護。
設專屬心肺功能檢查室
陳世明醫師強調,高長心衰竭照護團隊最大特色是設有專屬的心肺功能檢查室,由心臟內科醫師進行評估。他進一步解釋,心臟衰竭的病人常會出現心律不整及血壓不穩等狀況,病人在進行心肺功能檢查的時候,有較高的風險,心臟內科醫師進行檢查,可提早揪出需進行心臟移植的病人,轉介到心臟外科治療,提高存活率,心臟內外科一起合作的模式,也是高長心臟移植存活率居國內領先群的重要關鍵。
照護團隊對心臟衰竭病人來說相當重要,關乎病人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陳世明醫師坦言,在還沒有成立照護團隊前,對於病人照護只有縱向連繫,缺乏橫向連繫,心臟衰竭病人及家屬因為對於病情不太了解,出院後不知如何照護及運動,出院30天後再入院率相當高。
病人頻繁進出醫院,不僅病人、家屬痛苦,對臨床醫師而言,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陳世明醫師表示,臨床醫師只能依症狀處理,緩解病人的症狀,病人出院回家沒多久又再次入院,醫師挫折感相當大。
個案管理師扮演團隊靈魂人物
成立照護團隊後,病人在各職類別團隊照護下,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照護,提升生活品質。他說,個案管理師是整個團隊靈魂人物,扮演各職類別與病人間連繫及溝通橋樑。個管師必須掌握所有心臟衰竭病人的狀況,提醒每位醫師病人現況,並與復健科及物理治療師溝通病人需要進行心肺功能復健等。
陳世明醫師強調,高長心臟內科早在2006年陳勉成醫師擔任心臟內科主任時,體察到心臟衰竭病人照護的重要性,派他到美國觀摩學習,回來之後,開始找各職類別志同道合的醫師一起合作,提供病人更好的照護。
但當時礙於經費的關係,個案管理師只能用研究計畫申請,但每個研究計畫案只有11個月,團隊每年必須重新訓練個案管理師。因為不斷更換個案管理師,以至於團隊無法提供病人更完善的照護。
經過幾年的磨合,高長2014年初步建立心臟衰竭照護團隊,2018年獲得院方同意心衰竭發展計畫,依據疾病認證條文開始修訂各項計畫,讓整個照護團隊在照顧心臟衰竭病人的過程中更有所依循。
病人30天再住院率小於4%

人積極接受治療。
陳世明醫師說,高長正式成立心衰竭照護團隊以來,病人經照護後,30天的再住院率從10%降至4%以下,存活率曲線也有明顯的改善。2014年國內曾針對全國24家醫學中心的心臟衰竭病人再入院率進行調查,高雄長庚是全台再住院率小於10%的醫學中心,居全國領先群。
他強調,高長心衰竭照護團隊能夠通過醫策會心臟衰竭疾病照護品質認證,表示照護達到一定水準,未來團隊將繼續監測照護過程,持續精進照護品質。同時也是心臟醫學會心衰竭委員的陳世明醫師認為,儘管國內心臟衰竭照護已具有一定水準,與國外相較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以美國為例,由於心臟衰竭是末期心臟病的表現,通常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雙腳水腫、胸悶、心悸等症狀,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皆相當高。病人必須由專業團隊照護,包括心衰竭專科醫師、護理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等,還有心臟衰竭病人專屬加護病房,降低病人死亡率及再入院率。
他說,quideline是診斷、治療與預防的準則。美國、歐洲、日本及中國大陸均有成立心臟衰竭醫學會,與國際同步提供最新治療準則,作為臨床醫師參考依據。陳世明醫師表示,目前台灣並未成立心臟衰竭醫學會,只在心臟醫學會下設有心衰竭委員會,治療上難免與國際上有些微的落差。
陳世明醫師認為,這幾年醫療進步神速,心衰委員會成員定期檢討、更新 guideline與國際同步,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護及生活品質。
同時並透過心臟醫學會與國際進行學術交流,讓台灣心臟衰竭在醫療與研究領域能夠維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