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Y課程 : 壞死性筋膜炎

講師 / 顏元豪醫師

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是少見但是組織破壞性極強的感染病症。發生率佔皮膚及軟組織感染性疾病約3%,初期症狀表現類似常見的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不易區別,但是本疾病病程進展快速,能在數天內造成大面積皮膚及軟組織壞死,腔室症候群以及敗血症,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處理,即使接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死亡率仍偏高(>20%),且高比率病患需要整形外科的介入,包括繁複的傷口照護,軟組織皮瓣或植皮重建,肢體復健及疤痕處置。冗長的復原期,將延後病人重返社會及工作的時機。

臨床上,壞死性筋膜炎特色,包括快速進展的病程,1-3天即從紅紫斑變成壞疽(圖一),3-5天即造成敗血症及腔室症候群,組織疼痛及腫脹範圍超過皮膚發炎可見區域,或是出現皮下氣腫。根據致病原的種類分類成I至IV型(圖二),包含A型鏈球菌,格蘭氏陰性桿菌,厭氧菌及海洋弧菌等。致病原攻擊皮下組織深層及筋膜,造成組織壞死及區域血管栓塞,進而引起淺層皮膚缺血壞死(圖三)。

抗生素治療是本感染病症的治療基礎,但是外科手術的早期處置,包含肌膜切開術及筋膜切除術,會決定性的減少疾病嚴重度,死亡率及住院時間。因此,所有第一線可能接觸此感染病症之醫師,均應熟悉壞死性筋膜炎的特徵及處置,盡早安排外科會診介入,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故於PGY核心課程中安排此課程,以實際的臨床案例照片,手術治療影像,理論及經驗的教育分享,期望所有接受此課程的醫師,均能達成水準之上的臨床表現,為病人謀求福利。

圖(一) 左上圖為紅紫斑,右上為出血性水泡,下圖為壞疽 (缺血性壞死)
圖(二)壞死性筋膜炎的臨床分型
圖(三)壞死性筋膜炎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示意圖

資料來源:
1.Dennis L. Stevens et al, Necrotizing Soft-Tissue Infections, N Engl J Med 2017;377:2253-65. DOI: 10.1056/NEJMra1600673
2.Dennis L. Stevens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Skin and Soft TissueInfections: 2014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59(2):e10–52, DOI: 10.1093/cid/ciu296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