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治療的間質性膀胱炎接受體外震波治療比安慰治療有更多的症狀改善及尿液標記改善

沈元琦
Yuan‑Chi Shen

臨床上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IC/BPS)是一病因多樣且症狀反覆的惱人疾病,對於疼痛及頻尿兩方面的主要症狀,僅使用止痛藥物或膀胱過動症的藥物,甚至進一步利用內視鏡膀胱水擴張及膀胱內灌注玻尿酸等療法常常無法達到有效的症狀控制。

低能量體外震波在抗發炎和抗細胞凋亡以及促進組織再生上已有許多應用,包含勃起功能障礙以及慢性攝護腺發炎疼痛等疾病也已證實有臨床治療效用。此一臨床研究主要設計是利用低能量震波治療口服藥物無效的頑固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患者,分析其臨床症狀改善及尿液中生化指標治療前後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低能量震波治療連續四周(每周一次)的患者在第四周及十二周後,比較起使用placebo(假震波)的組別病人,在疼痛分數及間質性膀胱炎嚴重分數上都有顯著的改善,而尿液中的IL-4、IL-9及VEGF這三樣標誌也產生了明顯變化,此發現讓我們推論:對震波有所反應的病人的體內,這些發炎物質的變化和低能量震波的效果有所關聯性,也得出了低能量震波是針對間質性膀胱炎很有潛力的一種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 【自由時報】腫塊突出尿道口 ,原來是輸尿管囊腫外翻脫垂
延伸閱讀 : 【自由時報】幫「妹妹」整形 婦人小陰唇沾黏封口僅存0.1公分小縫隙噴尿

  • 劉惠瑛醫師
沈元琦
現職
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高雄長庚泌尿科醫師

會員限制

提醒您!文件限定VIP會員下載